事实上,以“未经证实的”,尤其是“虚假的”信息为标准来定义谣言,是意识形态上的定义,反映了反对谣言的偏见以及劝人为善的意愿。(第7页)谣言的尴尬之处在于,谣言可能是真的,这意味着人们如果对这条真伪不明的信息一无所知的话,就处于潜在的危险中,这迫使人们去传播它。

一、謠言概述

事实上,以“未经证实的”,尤其是“虚假的”信息为标准来定义谣言,是意识形态上的定义,反映了反对谣言的偏见以及劝人为善的意愿。(第7页)谣言的尴尬之处在于,谣言可能是真的,这意味着人们如果对这条真伪不明的信息一无所知的话,就处于潜在的危险中,这迫使人们去传播它。

谣言在传播过程中的真实性并非清晰可辨的,如果谣言就等于“虚假的言论”,那么任何人都不会把谣言放在心上,之所以有人相信谣言,正是因为谣言存在“真实的可能性”。同理,当有事实证伪谣言后,人们很容易去指责相信谣言的人轻信并传播谣言。【然而,对于任何人来说,立刻察觉出所谓的谣言是毫无依据的话都是有困难的,个人鲜能掌握所有信息。】

神秘的符号、未知的信息可以为谣言提供理想的温床,有人认为谣言是人们对未知事物的一种自发解读。謠言提供了一个解释系统,这个系统与大量零散的事实结合以满足人们建立理解周围事物的秩序。

对于公众而言,信息与谣言之间的分界线并非客观的,人们将自认为是真实的信息成为信息,自认为是虚假的信息或未经证实的信息称为谣言。人们首先是采信了某个说法,尔后才去传播它。

谣言是政治现象,也是社会现象。在某些情况下,谣言是对权威的一种返还。它揭露秘密,迫使官方发声。

二、谣言如何产生

Rumor prefer to propagate from significant but unclear things.

证人的证词有时也是不可靠的,克拉帕雷德实验(在一群未经事先警告的人群面前制造一起事件,随后要求人们将目击状况写下来)表明,证人的证词更多地是基于事件的“可能性程度”而非“真实状况”作出的。【这无可厚非,因为大部分人的注意力是有选择性的。

制造谣言的可能是焦虑的公众,而非信源。当某一时期,公众舆论对关于某件事物(如瘟疫)的一切信息都异常敏感,那么谣言很容易产生于焦虑的氛围中。

三、人传谣的可能原因

人们創作谣言的可能原因是为了求知、说服他人、取乐、自我解放(谣言是发泄的第一阶段)、闲聊(为说而说)。

就其傳播而言,三人成虎是一個原因;其次,由於人類思維本身具有尋找因果關係的傾向,而謠言本身提供了一個能將複雜世界簡化為特定秩序的機會,人們對可理解的秩序的追求(儘管這種秩序可能是錯誤的)促使人們傳播謠言;再次,謠言可能包含了一個人們願意相信的事實,即謠言大聲表達了人們自己暗自思襯或不敢期望的事情。

換言之,謠言並非說服人,而是誘惑人。對於傳播謠言的人來說,謠言能帶來的心理慰藉作用要遠大於謠言本身的可信度。(渡鴉案:對於壞消息來說,也可能存在‘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

四、謠言传播者

根据谣言种类的不同,其所流行的群体也有所不同。

想聽的話,再聾也能聽到。

每個群體都有特定的替罪羊,成為謠言的主角。對特定謠言的懷疑,往往意味著對特定組織、群體的背叛。(渡鴉案:似乎可以認為,通過觀察某人是否相信某種特定的謠言,可以判斷此人是否屬於某個特定的“群體”或“什麼什麼主義者”)

作者认为女性因更容易受到、感到威脅,往往歡迎並傳播謠言。知識分子希望借助謠言使其區分於一般民眾,因此也可能会传播谣言(小道消息云云)。

谣言传播具有选择性,并且可能取决于个体对相关事务的第一印象。

一旦我們對一個人或一群人,乃至一個國家等等,形成第一印象以後,這個印象就會對我們今後評價所碰到的事實,產生決定性和有選擇的作用。總之,與我們的印象相吻合的事實我們就接受,表面上與之相矛盾的,我們就歸之於偶然。(p.123)

五、謠言解构

將否定因素納入傳聞中,可以有效增加消息的信息價值,從而提高其傳播的可能性。同時,在大多數情況下,作為謠言流傳下來的,只有那些否定的命題。

當災難發生時,某些內容為其他地區也遭受了同樣甚至更嚴重災害的謠言,儘管是黑色的,但能夠起到一種積極作用,慰藉正處於災難中的人們。

六、辟谣是一门棘手的藝術

辟谣是过了时的信息,几乎是在泼冷水。
谣言的力量之一在于它是不断重复的,辟谣想要有效果,也得翻来覆去地说。然而,由于辟谣必须遵循正式宣布(官宣)的形式,难以让大众传播媒介反复传播。(渡鸦案:作者于1990年代著成此书,在信息化时代这一创设或许可以实现,但能否令大众主动反复传播之仍成问题)

然而,就算总是辟谣,一些人可能依旧“听不进去”,为什么? ——当牵涉到一些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问题时,除非对自己的观点十分肯定,人们总是不愿意听到非难自己的思维方式的信息。因此,人们在接受辟谣宣传时是有选择性的。人们可能会刻意去逃避与自己所相信事情相悖的消息。

记忆心理学认为,具体概念比抽象概念易于记忆。因此,在听到类似于“xxx不会致癌”的辟谣宣传时,部分听众日后记住的内容可能会是“xxx”和“致癌”。

重复简明的观点比详尽的论述更能令人影响深刻。

对于不信谣者,谣言本身也会影响其行为。——信息处理理论认为,人们在某个特定时间对某个人或事的看法取决于自己彼时记忆中与之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有些是正面的,有些是负面的;有些联系紧密,有些又松散。人们的行为受某条谣言(或任何信息)影响可能并非因为他们对该信息(所包含的联系)信以为真,而是信息本身使他们想到了这层联系,这层联系继而影响了他们的行为。

很多谣言经不起逻辑推敲,有些包含不能被直接或间接测定的概念的谣言甚至无法证伪。一则谣言的内容越具有象征性,其细节就越不重要。如果某个细节不真实,人们便换成另一个更真实的细节。

因此,作者认为相信谣言与相信辟谣本身所遵循的都是同一个逻辑——凭口头说的就信以为真。归根结底是相信谁,而不是相信什么的问题。

闢謠還需解釋信謠的機制。谣言的依据越是具有感情色彩,用事实作为对付它的策略越是不灵。现实远远不足以激起公众的想象,更不能指望用它来扑灭谣言了。

在辟谣时,除了辟谣本身,还需要介绍公众赞同谣言的原因,揭示个中心理机制,否则将很难见效(沦为“相信谁”的问题)。

作者认为,能真正遏制謠言(以及真言)的唯一手段只有能完全言論控制,除了官方消息以外没有别的消息。

一些事實:人们并不是因为自己的知识是真实的、有依据的或是被证实的便相信之,更真实的情况是:人们因相信它们,它们才是真实的。如果有必要的话,任何可靠性都是社会性的:人们隶属的那个社会群体认为是真实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宗教就是一个例子,并不是存在上帝的证据创造了信仰,而是人们信仰了,才产生上帝。

七、其他知识

謠言的根源可能是恐懼。(契合重要且模糊)

謠言炮製可以被比擬為議題設定,何種話題可以被納入謠言炮製議程取決於其重要性以及人們對有關事件的恐懼程度。(虽然这种恐惧可能是被人为建构的,如种族主义者的外族入侵威胁)

谣言和粉丝(对于粉丝团体心理的认识)—— 影迷将明星视为人生之支柱,渴望与明星融为一体,在肉体和精神上都将其占为己有。一些影迷扮演着可以来往于明星世界和众人世界中介者的角色,提醒人们注意到他是从属于明星世界的,是知情人。作为带来最新消息的人,他给人的印象,好像他同他的偶像亲密无间地生活在一起。

謠言與營銷——在某些情況下,事先放出的谣言可以作为试探气球,评估大众对某个策划或方案的看法,然后根据反响决定是否辟谣或调整策略。

评价:「谣言」这一概念在书中不同章节的定义和应用有些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