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義的理論千頭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在全人類實現男女平等。

一、作者簡介

李銀河。

二、女性主義鬥爭的背景:男權製

​ 迄今為止,全世界大多數文化都形成了男權製,只有少數例外。女性主義理論千差萬別,但大多數理論都認為,父權主義既不是自然形成的,也不會永久的,他是人為建構的、是可以被改變的。

​ 概括地說,父權製包括:第一,男性統治,所有權威的位置都留給男性,用男性的標準去評價女性,而不是相反;第二,男性認同,對於“善”的認知總是與男性和男性氣質理想聯繫在一起,如有效率、強大有力 、有理性、有競爭性等,女性氣質或許未被完全否定,但往往被浪漫化;第三,將女性客體化,具體表現為否定女性的性,統治剝削女性勞動力,控制兩性共同生育的孩子等;第四,男權製的思維模式,包括非此即彼的兩分思維、崇尚認為現在永遠優於過去的直線發展型模式、等級思維等等。

​ 在為自身辯護時,男權製並不直接說女性什麼,而是用為委婉的話去掩飾真正的含義,當它想維護既存制度促使女性屈從於男性時,所使用的的卻是諸如“保護家庭”一類的口號。

三、女性主義鬥爭簡史

​ 有人認為女性主義理論是對女性屈從低位的批判性解釋,女權意識概括地說是一種受害者意識,即意識到社會權力分配的不公平性、意識到自己是不公平的受害者。因此,女性主義史不僅是一部學術史,更是一部鬥爭史。

​ 據考證,全世界第一位女性主義者是生卒於1364年到1430年的法國人彼森。在歐洲大陸,女性主義運動的源頭一般被認為源自法國大革命自由平等思想的影響。工業革命以來,世界——主要是西方世界——經歷了兩次女性主義運動高潮。第一波發生於第一次工業革命後,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第二波發生在20世紀6、70年代。女性主義運動主要目標最簡單的表述是“向傳統勞動分工方式的挑戰。”

​ 第一次女性主義運動的首要目標是為女性爭取選舉權,此外,在這一階段人們還就女性教育問題和女性就業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在第一次女性主義運動進入尾聲之際,上述三大訴求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可觀的成就。

​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次女性主義運動還包括一些“中性”特征:一是要求淨化社會,主張書刊審查、反對賣淫;二是強調了家庭價值和女性道德感的崇高性,認為女性的高尚道德能夠改造男權製政治社會;三是社會主義者和女性主義者之間存在某種界限,俄國十月革命期間主張婚姻自由、性自由等兩性平等價值的柯倫泰(Alexandra Kollontai)在斯大林時期即遭到批判。不知是否受蘇聯影響,在社會主義國家,女性主義的思想和觀點被視為越軌行徑排除於主流政治文化之外。「#中國受蘇聯控制影響較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較弱,私以為應當獨立討論。」

斯大林實行“強化家庭”、批判“婚姻自由”、鼓勵生育的政策。1936年,蘇聯當局還出台法律禁止墮胎和離婚,並使同性戀非法化。

#從女性主義這一維度看,“慈父”這一針對斯大林的宣傳話語本身也蘊含著濃郁的父權製色彩。

​ 在中國和俄國革命中,女性問題不是獨立的問題,而是包含在階級問題之內的子問題,女性解放被認為是階級解放的一部分。

​ 儘管女性擁有了選舉、工作和受教育的權利,但實際上的性別不平等並沒有被消除。但在第二波女性主義運動到來之前,波伏娃是女性主義唯一的聲音,其《第二性》被視為女性主義的“聖經”,她那句“一個人並不是生而為女性而是變成女性的”更是為許多人所熟知,其獨立女性的形象表現為不婚不育的職業女性,

​ 第二次女性主義運動的主要目標是批判性別主義、性別歧視和男性權力。除參政、教育、就業等傳統議題外,本波女性主義者還從女性主義角度重新審視了性問題,她們反對陰莖中心主義的傳統,關注女性的性慾望和性權利。此外,來自社會和家庭的、針對女性的暴力問題和性騷擾問題也是女性主義者關注的新議題。“個人問題就是政治問題”(the personal is political)是第二波女性主義浪潮期間十分流行的一句話,藉助對傳統公私領域界限劃分的挑戰,女性主義者試圖使女性感知到男權制對女性結構性的壓迫權力。(#如遲遲難以解決的家庭暴力、性侵犯問題)

​ 第二次女性運動浪潮中還推動了一個女性研究的興起,女性主義的社會學理論認為,性別構成了理論的中心論題;性別關係中是存在問題的;不應當把性別關係看作是與生俱來、固定不變的;女性主義社會學理論的任務是向不利於女性的身份地位挑戰,爭取改變女性的地位。

四、主要女性主義流派

​ 女性主義流派繁多,並非鐵板一塊。最流行的區分方法將其分為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和激進主義女性主義,在本書中作者除介紹上述“三大家”(big three)以外還還介紹了新起的後現代女權主義等流派。

(一)自由主義女性主義

主要觀點

​ 從18世紀到20世紀60年代,女性主義的主導傾向是跟隨著自由主義傳統的。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的基本觀點包括:1. 提倡理性,質疑傳統權威;2. 看重公正和機會均等,˙認為女性應當擁有受教育和公平競爭的權利,反對針對女性的照顧性政策,力圖建立“能人統治”的社會(#具有精英主義的色彩)。她們不看重對結構因素的分析,更強調個人的努力和奮鬥;3. 反對強調性別差異,認為女性與男性相比在理性上並無差異。

代表人物

​ 沃斯通克拉夫特、穆勒、弗里丹

批評

​ 自由主義女性主義不承認非性別形式的其他壓迫,尤其不承認階級壓迫存在;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未能在工作和政治領域取得兩性平等,甚至在立法方面的平等也未完全取得;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只是自由主義一般原則的簡單擴張,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自由主義所具有的缺點;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忽略了性別社會角色的差異和兩性生理差異;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的人性觀基本上是理性的、競爭的和獨立的,忽略了撫育、合作和相互支持的事物,本質上接近於刻板印象中的男性氣質。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強調個人努力,忽視了集體行動的必要性;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向性別分工挑戰,但沒有向權力的性別感念挑戰,並未促進既存權力機制的瓦解。

(二)社會主義女性主義

19世紀到1960年代。

主要觀點

​ 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生殖、性和兒童教化在家庭中結合,成為壓迫女性的物質基礎,女性無償的家庭勞動,是女性處於從屬地位的根源之一。女性問題在工人運動、社會民主運動和馬克思主義運動中將得到根本解決,女性解放的最主要途徑是通過進入社會主義勞動力市場; 承認兩性社會角色在公私領域的劃分,但認為二者是相互聯結互不可分的; 與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類似,她們認為家庭和性關係屬於歷史範疇,只有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改變而非訴諸理性才能撼動它。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在批判正統馬克思主義時指出,馬克思主義缺乏關於性別的理論和關於人類心理發展的理論,忽視女性問題,忽視所有**非經濟性**的壓迫。雖然馬克思將女性狀況視為社會發展的尺度,但這僅僅是當時人的普遍看法,不能作為馬克思關注女性問題的依據。

批評

​ 男女公私之分在理論上錯誤,在實踐中對女性不利;

注意

​ 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為兩個相互獨立的流派。

(三)激進主義女性主義

​ 1960年出現(系統的流派),源於新左派。激進女性主義堅稱自己獨立創造了男權製理論,並宣稱自己一派的理論完全沒有男權製的痕跡。

主要觀點

​ 1.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不是男權製的唯一來源,在所有的經濟制度下,女性地位都是低下的。2. 激進女性主義對傳統的權力及政治觀念提出了挑戰,認為國家是男權製壓迫的工具。3. 認為男性是一種富有攻擊性的邪惡的人,迄今為止一直在迫害女性;4. 認為女性是受迫害的群體,她們認為女性是受壓迫最早、最廣、最深的群體;5. 女性是一個階級,個人問題就是政治問題;6. 認為男女有本質不同,社會不平等是由性別不同導致的。(#本質主義)想要剷除這一階級體系,首先必須剷除生理基礎的差異。20世紀70年代前,她們將女性地位低下歸咎於女性生理結構,在此之後又開始譴責男性生理結構,滑向另一極端。

批評

​ 未能解釋從生理性別到社會性別的機制;本質主義;具有種族主義色彩;

(四)後現代女性主義

1960年代起。後現代女性主義的思想淵源來自福柯。

主要觀點

​ 第一,挑戰關於解放和理性的宏大敘事,否定素有的宏大理論體系(grand theories ),主張只有分散的局部小型理論才是**有效的**。反對對性別、種族、階級作宏觀的分析,認為在每一個類別的內部都是千差萬別的,分類是不適用的。因此,後現代女性主義認為其他女性主義都是以偏概全,沒有單一的女性主義理論; 後現代女性主義反對兩分主義,提倡多元的模式;後現代女性主義者質疑理性、質疑自覺的理性個體,要求重新審視『通過理性獲得解放』的神話。主張歷史的觀念是非線性的。針對差異問題,後現代女性主義認為差異不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是建構的產物。

​ 第二,反本質主義的社會建構論。本質主義強調人的本質和遺傳決定論,認為用自然或人性可以解釋一切,且認為這兩著是不會改變的。後現代女性主義挑戰本質主義,主張應以話語而非生理因素為中心建構性別差異的意義。後現代女性主義不僅反對男性女性氣質的分類,而且反對性別概念本身。

​ 第三,關於話語即權力的理論。福柯認為權力的實施創造了知識本身,知識本身又創造了權力,權力由話語組成。他指出,標準化或是正常化是控制和自我規範的深化,社會通過紀律管束著人的身體,通過話語來定義何為正常,何為反常;通過標準化或正常化過程來要求人對規範的遵從。他採用環形監獄作為“凝視”意象的形象化說明,意指人人都處於社會的凝視之下,不可越軌。後現代女性主義認為女性就生活在這樣一種社會凝視之下,自己製造自己馴服的身體。

​ 第四,關於身體與性的思想。後現代女性主義向所有試圖將身體的意義固定下來的性欲性別差異理論挑戰。

​ 第五,多元論與相對論的思想及其最終導致的個人主義政治。後現代女性主義認為男性語言時線性的、結構的、理性和一致的,而女性語言時流動的、無中心的、遊戲的、零散的,並提倡女性特色的“圓形寫作”。

批評

​ 反對對主體性的解構和對主觀能動性的質疑; 反對其後政治或非政治特征;後現代主義與後現代女性主義存在是否政治性的衝突;對其拋棄定義與分類的認識論的批評;認為後現代女性主義會導致相對主義和個人主義政治並取消女性主義政治; 一些女性主義者認為後現代主義具有男性化傾向,因此應當予以抵制。

注意

​ 在被劃分為後現代女性主義流派內的觀點和立場之間有很多區別,不宜對其做簡單化的理解。

(五)文化女性主義(“價值重估派”)

1970年代於美國女性主義中出現。

主要觀點

​ 不強調推翻男權製,強調培育、認同、復興女性品質,使其超越男權製。

​ 主張女性優越論(Female as superior),認為女性價值高於男性價值,高揚母性和女性——關愛、養育和道德感,認為建立在女性價值之上的社會將“富有生產力和平和正義”。認為男性也應當接受和培養這些女性特征。

​ 希望改變競爭的制度關係,將個人利益導向合作的制度關係,以達到共同目標。

批評

​ 本質主義。具有種族主義和法西斯主義色彩。有人認為,讚美女性的傳統活動會壓抑女性的潛能,因為它所讚美的是男權製壓迫機制長期製造出來的結果。

(六)生態女性主義

1970年代出現,1990年代得到重要發展。

基本觀點

​ 反對人類中心論和男性中心論,主張改變人統治自然的思想,並認為這一思想源於人統治人的思想。目標是建立一個遵循生態主義與女性主義原則的烏托邦。

​ 批評男權文化價值觀,讚美女性本質,但不完全是本質主義的。其主要信念包括:1. 女性更接近自然,男性倫理的基調是對自然的仇恨;2. 地球上的生命是相互聯繫的網,並無高下之分;3. 一個健康的平衡的生態體系,應當保持多樣化狀態;4. 挑戰自然與文化二元獨立,主張重新理解人類與自然的關係;

​ 生態女性主義質疑“發展”這一概念,認為這個概念是基於西方男權製和資本主義 關於經濟進步的概念而形成的,主張發展一直是一個後殖民主義的舉措,是全世界對西方殖民主義進步模式的被動接受。

批評

​ 難以實現。儘管適度發展的理念越來越得到認同,但適度標準、標準落實和公平問題仍然有待解決,不解決上述問題,生態女性主義就只是空談。

(七)第三世界女性主義與黑人女性主義

1983年沃克(Alice Walker)首次提出有色人種女性主義這一概念。

主要觀點

​ 批評過去所有女性主義流派都只是由“西方中產階級白人女性”組成的,它們忽略了第三世界女性面臨的問題。讚同女性,也關心(本族裔)男性,有色人種女性特別關注性別壓迫與種族壓迫的交錯,認為女性運動缺乏對女性內部差異的認知。

批評

​ 可能導致人們將性別歧視擺在次要地位,將視線轉向其他方面:種族矛盾、地域矛盾等;可能將種族和民族的界限固定下來,使之阻礙女性聯盟的建立。

(八)心理分析女性主義

​ 過去幾十年,研究性別的主要理論集中於心理學界,心理分析學派和女性主義的關係較為緊張,心理分析學派中的女性主義者分為兩派。一派堅決反對心理分析,一派尋求對心理分析的重新評價。

心理分析理論

​ 心理分析理論由“西方男性主義心理學之父”——弗洛伊德創立,其主要理論包括自我-本我-超我理論、力比多、男孩的“閹割焦慮”、女孩依戀父親的“伊萊克特拉情結”。總而言之,弗洛伊德強調家庭關心、親自早年關係,認為陰莖嫉妒是女性心理的中心,閹割焦慮時男性心理的中心。

​ 在先有性別意識還是先有性意識這個問題上,心理分析學界有兩種對立的觀點。

對心理分析理論的批評

​ 批評主要集中在他的性別認同理論方面。由於心理分析理論與很多經驗研究所發現的事實不符,因此很難對其作出科學評價,而只能將其認定為一種假說。

心理分析女性主義主要觀點

​ 心理分析女性主義提出,與女性的“陰莖嫉妒”相應的有男性的“陰道嫉妒”,因此在一些國家的習俗中有男性假生育的習俗。

對心理分析女性主義的批評

​ 心理分析基本上是一種父權製的話語,女性主義不應該借用心理分析的任何理論。

(九)女同性戀女性主義

​ 近年來,女同性戀女性主義日益公開。

​ 關於女同性戀形成原因的理論可分為生理決定論、社會建構論和社會政治選擇論。

主要觀點

​ 她們提出多元化(diversity)應對變態(perversity)的指責。

​ 她們認為性別主義是一切壓迫的根源,女同性戀女性主義則是對男性霸權的威脅。強烈抨擊男性對女性的暴力行為和攻擊性性行為;反對同性戀霸權,即那種認為只有異性戀才正常的偏見;母性是女性的優勢而非劣勢。

​ 女同性戀女性主義認為,只有同男性分開,女性才能真正獲得自由。

酷兒理論(Queer)

​ 酷兒不是一種固定的身份,而是對身份批評的過程。酷兒可以被用來指代拒絕接受傳統的生理性別、社會性別分類的人。

批評

​ 只適用於女同性戀群體,但由於女同性戀者認為異性戀比男權對她們有更大壓迫,一次許多女同性戀者更傾向於選擇“酷兒”理論而非女性主義理論。

​ “酷兒”理論的局限性在於,身份的消解在給人們帶來極大解放感的同時,弱化了戰鬥的可能性,這對於鬥爭性的女性主義來說不能不成為一個問題。

(十)其他女性主義流派

權力女性主義(20世紀90年代)

​ 代表人物是沃爾夫(Naomi Wolf)。

​ 認為女性不是受害者,除非自己選擇去當受害者,反對反強姦遊行。認為女性對於現狀應當負起個人責任。反對凡事講“政治正確性”的做法。

​ 反對者認為將女性自身當做自己在性、經濟和社會地位各個方面的責任人是危險的。(#忽略了結構性的因素)

包容女性主義

​ 應當走多文化的女性主義。可以包容男性。

​ 認為女性主義在改變社會的男權製結構的同時也要改變各種不平等、不公正的制度,使人們得到真正完整意義上的解放和自由 。

(十一)後女性主義

20世纪80年代后,保守主义回潮时期。

主要观点

​ 一是认为女性主义夸大了男女不平等的问题,是一种受害者哲学;二是认为男女不平等的问题不该被政治化;三是认为杜宇男女 不平等问题不宜以对立态度提出,而应以寻求两性和谐的态度提出。

​ 后女性主义认为传统的性别秩序并无问题,是天然合理的秩序,而传统的家庭不是文明的制度,是一种“压迫”,它要求男性改变其在传统家庭中的角色——要多一些关爱、对女人更平等一些。

汉娜·阿伦特

​ 后女性主义的另一种观点的代表是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她反对把政治设想为共同的社群身份,如性别、种族、民族或国籍的表述。在她看来,如果一个政治团体成立的基础是一个先验的、共有的和稳定的身份,它便有可能封闭政治空间,压制政治性的所要求的多元性和多义性,或者将其同质化。取消多元性或多义性的企图,必然导致“废除政治领域本身”以及“对所有他者的强行统治”,或者是“把真实的世界换成一个想象的世界,在这个想象的世界中,所有的他者根本就不存在。”她会批评任何一种女性主义政治,如果它的基础是对普遍女性范畴的追求或暗示,并且掩盖了(或禁止、惩罚或压抑)这一范畴本身内部的差异和多元性。早期工人運動活動家羅莎·盧森堡也有類似的觀點,對女性解放運動十分反感。

​ 後女性主義認為女權運動有很多錯誤的做法:精神控制,充當思想警察;信念的不合理;性變態、性無能,女性男性化;浪費研究經費;從政治上顛覆了關鍵的社會制度;加深了兩性間的矛盾和緊張關係;

(十二)新女性主義

新世紀。

基本特點

非常務實,不善理論。

五、男性運動

(一)进步男性运动

基本观点

​ 男女不平等不仅是对女性的压迫,更是对男性的压迫。男性在男权社会承受了巨大的生存和竞争压力,不能表现出内心温柔脆弱的一面,在人格的发展上受到抑制。同时,由于压迫女性,男性也丧失了在男女平等环境中生活的经验。

​ 1979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对于进步男性主义运动的支持程度有阶层的差异,越是处于社会上层的人越倾向于接受进步男性运动,越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观念越传统。

(二)保守男性运动

新右派

​ 新右派的主要立场是:赞赏家庭价值、反对堕胎、反对女性主义运动、反对非传统家庭、反对青少年性活动、反对福利国家政策、反对社会主义、反对同性恋。

​ 保守男性运动主要表现为:仇视女性的政治文化(Misogynism);力争夺回女性已经争得的权利;大搞男性权利游说活动;强调家庭价值,倡导回归家庭,具有本质主义色彩;提倡男性价值,讽刺的是,保守男性主义者认为男性象征自然,主张摆脱女性与文明,前文提到的文化女性主义者则认为女性才是与自然更亲近的群体。

批评

​ 不能面对性别不平等的现状,不愿意承认不平等,其实质是希望保持男女两性不平等的现状。

六、女性主義的論爭

​ 作者在書中介紹了包括生理決定論與社會建構論、性別氣質問題論爭、性問題論爭、女性身體形象、選美問題 、賣淫問題、淫穢色情品問題、認識論與方法論問題在內的各種論爭,這裡只記錄筆者感興趣的部分。

​ 巴特勒的表演理論是社會建構論身體政治的一個重要論點,該理論認為,人可以hi生理上的女性,但拒絕女性氣質。所謂女性氣質是“一種對接受下來的性別規範的表演和在表演模式,它是表面的,就像人體的許多風格一樣”。性別身份不是個人的特性,而是一種必須重複表演的行為。(《性别麻烦》)

​ 身份政治中的策略本質主義派,反對本質主義和反本質主義者。代表人物是斯皮瓦克(Gayatri Spivak)主張將性別劃分當做暫時的策略,公開承認女性概念是一種政治干擾、政治介入,目的是爭取政治利益,而非說明真實情況。“女性”不是“一個自然的階級”,而是一個為特殊目的組成的政治聯盟。

​ 近年來歐洲許多國家女性運動把反對中小學教材中外區女性形象的內容提上了日程,因為它在人們的心目中形成了關於女性錯誤的刻板印象。如教育男女孩子自幼要相互了解、相互愛護、相互尊重,且這種尊重**絕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那種“女士優先”的形式上的尊重**,而是實實在在地尊重女孩子的人格,承認她們的才幹,平等地對待她們。反觀中國傳媒卻在討論女性的“男性化”或男性的“女性化”,西方女性主義的努力方向是試圖模糊性別邊界,而中國傳媒卻希望使男性更“男性化”,女性更“女性化”,進一步強化被模糊化的性別差異。某些学者還援引了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批評女性丧失其性别特征是一种“异化”。(馬凡,1988)(#可以再搞笑一点吗?)

​ 刻板印象大多由社会建构起来的,而不是由两性解剖生理差异造成的。

​ 关于性问题,可以概括地认为,激进派倾向于压抑男性的性能量,而自由派则看重释放女性的性能量。

​ 关于淫秽色情出版物,一个雄辩的事实是,没有一个社会因淫秽色情品泛滥而导致犯罪率升高;也没有一个政府因淫秽色情品的泛滥而垮台。对此的解释可以追溯到金西调查。但大多数人赞成,淫秽色情品的制售是影响男人对女人态度的间接原因。

​ 在英国,激进派女性主义者主张禁止淫秽色情品的生产和销售,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认为,审查制度的危害性超过了淫秽色情品的危害性。女性主义者在这一维度上可被分为“反淫秽品派”和“反审查制度派”。反对淫秽品一派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女性主义者麦金农和德沃金,前者认为在淫秽品问题上“说就是做”,后者提出一个脍炙人口的口号“淫秽品是理论,强奸是实践。”一般反对淫秽色情品的人们认为,男性的凝视将女性客体化,淫秽品将男性统治性感化。

​ 针对卖淫问题有三大立场,非法化、合法化和非罪化。在卖淫非法化地区,针对卖淫行为的处罚往往被从轻处理,很少有国家能真正取缔所有卖淫活动;在卖淫合法化地区并未发生妓女的大量增加的现象。具体而言,针对卖淫的争论还包括卖淫的“标的”是“性服务”还是“肉体”之争。

​ 在卖淫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主张从社会背景上去理解卖淫现象,它认为资产阶级的一夫一妻制婚姻关系实质上就是卖淫关系。这是因为在这种婚姻关系中包含有财产关系在内,是以婚姻形式表现出来的钱与性服务的交换。总的来说,女性主义的卖淫对策有两项原则,第一是卖淫非罪化,第二是提高女性地位,以最终消灭卖淫。

七、中國女性主義

(一)近代中國女性解放

​ 中國馬克思主義革命過於強調女性解放與無產階級解放的一致性,忽略了女性的特殊利益和要求。儘管女性解放問題一直被包含在革命的基本理論中,但女性主義理論卻一直被排除在革命話語之外。作者認為,這與女性主義的舶來性質有關,中國革命對於除了馬克思主義之外的一切西方思潮都有著高度的警惕性和抵觸情緒。

(二)當代中國女性主義

​ 作者提到美國早期女性主義者大多是反對婚姻和家庭的單身女性,而這與中國當代女性主義者有重合之處。在中國語境下,當代中國女性主義既不能照搬西方理論,導致東方主義錯誤;也不能一味強調中國文化的重要性,以免犯排斥現代化的錯誤。

​ 呈現出偏實踐,輕理論的特點,具有新女性主義的色彩。

八、展望

​ 作者認為,女性主義的短期目標是就事論事解決實際中遇到的問題;長遠目標則是從爭取兩性和諧發展,到爭取性別界限的模糊化,使性別作為一個社會分層因素變得越來越不重要,從而使每個人的個性都能得到充分發展。同時最大限度保留個性的差異,沒有一個人會因為自己的性別感到一點壓抑。


本文為李銀河《女性主义》读书报告(草稿)。